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陆敏杰等在Rad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研究为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分层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技术,明确了心肌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关键阈值,开发出临床评估流程。
研究纳入4个医疗中心的1105例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中837例纳入开发队列、268例纳入外部验证队列,中位随访时间长达58.3个月。研究团队聚焦CMR中的延迟钆增强(LGE)、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和 native T1 z值。
研究发现,LGE占左心室质量至少7.2%是预测猝死风险的强指标,达到这一阈值的患者,无论ECV、native T1z值及LGE分布模式如何,年均猝死相关事件发生率高达4.7%,为猝死高风险人群。ECV在中低风险人群中有重要预测价值:当ECV≥31.8%时,即使患者无LGE或LGE程度较轻(<7.2%),其猝死风险也会显著升高;反之,若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LGE<7.2%且ECV<31.8%,年均猝死事件率仅为0.2%,属于低风险人群。
此外,native T1z值≥2.1也与猝死风险增加相关,为无法接受对比剂检查的患者提供了替代评估指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突破了传统依赖“视觉判断”评估LGE的局限,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以7.2%为阈值的LGE评估方案的预测准确性显著优于基于LGE分布的定性评估。同时,结合LGE与ECV的评估模型,不仅在开发队列中表现优异,在外部验证队列中也得到充分验证,且校准曲线显示预测风险与实际事件发生率高度吻合,证明了该方案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展开剩余47%基于这些关键发现,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清晰的临床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初始评估的CMR工作流程
临床医生可先通过对比增强CMR评估LGE:若LGE≥7.2%,直接判定为高风险;若LGE<7.2%,再结合ECV和LVEF进一步分层——ECV<31.8%且LVEF>35%为低风险,ECV≥31.8%且LVEF≤35%为中风险。对于无法使用对比剂的患者,结合native T1 z值、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指标的替代模型,也能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发布于:北京市启天配资-安全配资网站-股票配资app-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